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梓煜的博客

夜,把我的心寄存在你的梦里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和无门客七绝一首(新韵原创)  

2010-01-08 17:41:43|  分类: 绝句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文/玉儿

波点春山翠影收,舟行划碎影还留。
渔歌唱彻云霞暖,更送黄花上树头。


文/无门客
群峰隐黛翠风柔,疏雨含情沐晚舟.
一路渔歌魂不断,飘飘冉冉伴江流.

 

 

赏析文:无门客

这是一首题图诗,我刚发上来没几分钟,便收到了玉儿的临屏唱和,初看,没感觉怎么样。细品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。玉儿的和诗与我配发的图画相得益彰,其作品内涵,远远高于我的原作,冲动下,草就此评,权作无门对此诗的一点理解,不到处,望玉儿海涵!


首句入题,就极具表现力。“波点春山翠影收”,“波”字原是形容水的,诗人用来描绘“春山”像波浪一样,充满动感,光泽,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。“翠影”二字,表面上看,除了写山,还有一隐性的景物,即“夕阳”,“翠影”是夕阳照射下山的景象。“收”字,很有概括力,突出了“夕阳”的一种力量感,也收尽了所有的春山暮景。

若说首句是一副春山暮景图,那第二句便是春江暮景图。此句中“划碎”二字,用词大胆,堪为妙笔!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春江上,悠悠然飘向前方,瞬间留下的是春山细碎的倒影。“划碎”,诗人用拟人手法描写小舟驶过春江的画面,并且运用了“以动衬静”的手法,“碎”似乎是划破了春江的宁静,实则相反,把江面安然静谧的场景淋漓尽致的再现于眼前。

第二句写小舟,这句自然过渡到舟中之人,即“渔人”,诗人并没有直接刻画“渔人”,而是用渔歌代替渔人。“渔歌唱彻云霞暖”,“唱彻”暗含渔歌之动听;“云霞暖”三字,可以说云霞照耀在渔人身上,使他感到暖意,也隐含着渔人淡淡的喜悦和平和的心境。


结句,妙!与首句中的“收”字遥相呼应,在内容上又承接了第三句的“云霞暖”。其大意是暖和的云霞将黄花送上了树头。“花”是春景的代表,但诗人为何用“黄花”呢?显然是在昏黄的“云霞”投射下而显示的特殊颜色。“送”字,也用了拟人手法,这样更显示了“云霞”的暖意。其实也透露了诗人自在平和的心绪,不然怎么会注意到夕阳照射到春花上所呈现的细微差异呢?因此,这句可以概括为春花暮景图。

通过上面简要的疏通文意,可见此诗两个鲜明的艺术特征,即结构精妙,手法多样。四句描绘了三幅图画,春山暮景图,春江暮景图,春花暮景图,加上“渔歌”之声,构成了一幅全景的“春江晚归图”,而贯穿此三句的都有一个隐性的景物,即“夕阳”,全诗没有一字是写“夕阳”的,却处处见“夕阳”,所有的图景都是“夕阳”下的特定图画。也是暮景的一种特定景物。并且衔接紧密,转承自然,句句相融,浑然一体。尤其是第三句的转,虽然没有特定的图景,却是全诗的一个鲜明的点,因有渔歌,更显生气,也将“渔人”,即诗人的心境不留痕迹的表现出来。这首诗还很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和“以动衬静”,委婉地融入在诗人细腻的描绘中,余味无穷!

简单的来说描绘的就是一幅春江晚归图,表达了诗人宁静平和的心境。但是若深入挖掘诗人的“志向”,却是另一种体会。从第三句“渔歌唱彻云霞暖”,“渔歌”二字,可以很自然地引出一个古今恒久题材,即归隐。如屈原的《渔父》,最出名的两首诗便是柳宗元的《江雪》和张志和的《渔歌子》。《江雪》是这样写的: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,《渔歌子》中写到: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从这两首诗歌中,都可看出此二人含归隐之意。同样,此首绝句,也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价值取向,想通过归隐获得心灵世界真正的自由宁静。诗人所描绘的安详的春江晚归图,也是诗人的灵魂归所。

由引申之意可看,诗人早已将自己融入到春江晚归图中。正如王国维所言:“有造境,有写境,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,然二者颇难分别。因大诗人所造之境,必合乎自然,所写之境,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”,此诗孰辨造境与写境?佳作!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